74颗恒星外彗星带高清图像出炉,揭秘尘埃颗粒与带结构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5-01-22 14:58 作者:陆辰风

近日,一项由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天体物理学家主导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和位于美国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SMA),成功捕捉到了74颗邻近恒星周围外彗星带的图像。

这项名为REASONS(邻近恒星的ALMA和SMA分辨率观测)的项目,不仅拍摄到了这些外彗星带的宏观景象,还精确识别出了其中毫米级的尘埃颗粒。这些微小颗粒的存在和分布,为我们理解外彗星带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据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物理学院副教授Luca Matrà介绍,外彗星是由岩石和冰块构成的巨大天体,其大小至少为1公里。在这些外彗星带内,这些天体会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出我们用ALMA和SMA望远镜观测到的尘埃颗粒。研究团队发现,至少20%的行星系统中都存在这样的外彗星带,包括我们自己的太阳系。

通过高分辨率的图像和分析,研究团队揭示了这些尘埃颗粒(以及它们形成的外彗星)的位置信息。他们发现,这些尘埃颗粒通常在距离其主星数十至数百个天文单位(AU,即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范围内运行。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外彗星带的结构和动力学提供了新的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涵盖了各种年龄的恒星系统,从仍在形成的年轻恒星系统到类似我们太阳系的成熟系统。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图像和分析,揭示了不同恒星系统中外彗星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有些外彗星带呈现出窄环的形状,类似于我们太阳系中的柯伊伯带;而有些则更加宽广,可能更适合被描述为“盘”而非“环”。

埃克塞特大学皇家学会大学研究员Sebastián Marino博士作为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他补充说:“这些图像不仅展示了外彗星带的多样性,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些结构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宝贵信息。这些发现将对我们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团队还计划继续利用ALMA和SMA望远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探索更多关于外彗星带和行星系统形成的奥秘。这项研究不仅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也为人类探索宇宙、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最后,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揭示宇宙奥秘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