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正就一项新的管理制度——《网下专业机构投资者“白名单”管理指引(试行)》征求意见。这一制度是中证协为优化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而推出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分类评价和动态调整,构建一个高质量的网下投资者队伍。
根据该指引,中证协将建立网下专业机构投资者“白名单”,这是一种基于机构过去参与首发证券网下询价和申购业务情况的声誉管理机制。进入“白名单”的机构将在多个方面获得优先待遇和激励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并非对金融机构综合业务的全面评价,也不代表其未来经营和业务发展的预判,且不得用于任何商业宣传。
自全面注册制改革实施以来,尽管相关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运转平稳,但“高价超募”现象仍时有发生,引起市场关注。为了深化发行承销制度改革,中证协提出了包括建立“白名单”制度在内的多项措施,旨在强化监管、防范风险,并推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白名单”的评选标准十分严格,涉及机构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股票投资管理能力、独立的股票研究能力,以及过去一年的合规记录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申请进入“白名单”的机构需满足监管评级达标、管理资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投资和研究人员,且在一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条件。
对于成功入选“白名单”的机构,中证协将提供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开通注册绿色通道、减免信息报送要求、优先办理各项业务等。在首发证券网下配售时,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优先向“白名单”中的机构及其配售对象进行配售。
为了确保“白名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中证协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入选机构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包括评估其业务开展和合规风控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对“白名单”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中证协还将根据上一年度的监管评价和监管重点,对分类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根据中证协的规划,“白名单”制度将首先在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范围内试点实施,并逐步推广到其他类型市场机构。通过这一制度,中证协希望引导专业机构投资者在促进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一个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生态。
在申请流程方面,符合条件的网下专业机构投资者可以自主向中证协提出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相关材料。中证协将对申请进行受理和筛选,并根据《网下专业机构投资者“白名单”考核指标》对申请主体进行打分。在基准分的基础上,中证协还将根据申请主体的业务类型、业务开展状况、人员队伍建设状况、合规风控状况等方面进行加分或扣分。
最终,中证协将根据申请主体的得分分布情况,确定进入“白名单”的投资者数量。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网下投资者的整体质量,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