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业动荡,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能否趁势崛起?

   发布时间:2024-12-06 10:36 作者:陆辰风

近期,大众汽车集团为应对经济压力,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措施,包括裁员12万人、降薪10%,并计划关闭至少三家本土工厂。这些举措引发了工人的强烈不满,近10万名工人进行了两小时的警告性罢工。目前,劳资双方仍在紧张谈判中,若无法达成共识,罢工行动或将升级,直接冲击大众汽车的产能。

大众汽车集团销量下滑成为此次劳资矛盾的导火索。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集团累计销量652.43万辆,同比下降2.8%,第三季度更是遭遇重创,销量同比下滑7.1%。这一趋势不仅限于大众,欧洲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同样面临困境,纷纷采取裁员或关闭工厂的措施。

欧洲汽车产业的困境,除了经济疲软外,更在于电动汽车发展的滞后。与此同时,中国车企正加速进军欧洲市场,给当地传统车企带来巨大压力。然而,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欧盟自7月5日起对来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其中上汽集团被征收的税率高达37.6%,对销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尽管如此,有消息称中国和欧盟即将就电动汽车关税达成涉及最低价格的协议,这无疑为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征战带来了一丝曙光。尽管协议的具体内容和结果尚未公布,但可以预见的是,国产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挑战不会比现在更加严峻。

以特斯拉和名爵为例,受到反补贴税影响,这两家品牌的10月销量大幅下滑。名爵MG4在10月仅售出2193辆,环比下降24.6%,销量排名跌至第十四位。而在未被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上半年,名爵MG4的累计销量还能排在第五名。这反映出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中国新能源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仍在逐步提升。比亚迪和小鹏汽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欧洲出口量达到12452辆,同比增长350.2%;小鹏汽车出口量为2164辆,同比增长更是高达5748.6%。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国产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领先优势。在三电技术、电池技术以及智能化配置方面,国产品牌均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要想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国产品牌还需要克服品牌影响力不足以及高税费带来的高价格问题。

为了降低产品价格并提升竞争力,国产品牌正在积极探索各种策略。一方面,通过优化制造工艺和降低电池成本来吸引更多消费者;另一方面,采用CKD、SKD等出口策略以及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等方式来降低关税和溢价水平。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