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部署,下午就要材料;工作刚开展,就要交总结;长假第一天通知开会,第二天就要到……调查发现,如今基层工作,这种“速度与激情”并不罕见。披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外衣,实则“层层提速”“级级加码”,各级各层都留足了提前量,唯独让基层“提前交卷”。这种形式主义冠冕堂皇,基层有苦说不出,有时候不得不以“层层注水”应付“层层提速”。
“层层提速”,为何能大行其道?
反对“层层提速”,不是反对下派任务、倒排工期,而是反对以这一工作方法为由,拍脑袋给下级派任务、定时限。
进度“上保险”,层层提速。一开始给一周时间,传达时间被压缩为3天,到基层甚至要求上午部署、下班前就要报材料,甚至出现要求2小时内反馈的情况。各层级定时限时,都给自己预留了时间,看似是一种保险的工作方法,但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本就没有几双手去应付不同部门任务,还被一层层地扣去时间,最终只能纸上汇报、匆匆敷衍,流于形式。
责任“踢皮球”,层层下卸。个别工作人员,日常当惯甩手派、习惯“踢皮球”,以文件落实文件,对自己所负责工作不够熟悉和自信,才导致该写总结和报告时,脑袋空空、心中没底,亟需基层快马加鞭写初稿、给自己留足时间“深加工”。嘴上说的是效率,肩上缺的是责任,心中少的是担当。
任务“搭便车”,层层加码。有的,借传达落实上级指示的机会,搭便车式打包任务,塞一些新要求、新任务。若新要求切合实际倒也没啥,只怕是好大喜功“精装政绩”、爱拍脑袋脱离实际。如此,执行标准层层增多、级级拔高,哪怕一项单一的工作任务,也要分三步走、提四点意见。
层层提速和层层加码相辅相成,一果多因。看似鼓励“起跳摘桃”,却最终让基层怎么跳也摘不到桃子。到底是方法论出了问题,还是政绩观有了偏差?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强调效率、强调冲刺、强调作为,无可厚非。正如有人调侃的那样,“deadline(截止日期)就是生产力”,任务下派,设定完成时间,原本就是为了提升效率,倒逼各级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实责任。
但问题是,这种任务下派,确有必要分清楚:哪些是效率至上,哪些又是形式至上?
从源头看,提速是不是因为工作真紧迫?现实中,确有工作是丁点儿等不得的。比如,面对突发事件,黄金救援72小时、危机公关24小时……这些都是客观规律,容不得慢一丁点儿,时间真的就是生命,直接关联的责任主体,显然都要箭在弦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比如冲刺任务,任务虽然是早就定好了的,前期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没有达成进度时,必然要快马加鞭、加快落实。冲刺决战期,苦一点累一点,也都在情理之中。
但有些工作,显然没这么紧急。比如层层下派任务,最终给基层留两个小时落实任务、形成材料,显然,如此任务,就算不上真紧迫,而是与人麻烦、与己方便的官僚主义做派。再如,把强调担当理解为增加负担,处处留痕、时时督导,严重干扰了重要工作进度。
从效果看,提速到底能不能压实工作效果?工作有没有成效,群众的获得感最有说服力;工作方法是否能激励基层干事创业,基层的状态最有说服力。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挂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激励国人勇于投入滚滚春潮。而那时,人们的获得感也是鲜明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那种效率至上,是以务实精神和积极主动为底色的——“包产到户”第一村的勇敢改革,立即就能提升村民种田的积极性、提升效率;民工潮大潮涌动,谁勤奋,谁敢闯敢试,谁能先吃到螃蟹,谁就能获得财富。
然而, “伪效率至上”却南辕北辙,既不务实,也不能调动积极性,甚至打击基层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层层提速”,限制时间,要求给到的东西,往往还是表格和材料,最后倒逼的未必是真落实,而有可能是“真注水”。基层干部更会因为日复一日不切实际的工作量而疲于应对,打消了结合本地实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最终陷于事务主义,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有心无力。
形式主义“层层提速”,违背客观实际,看似加速冲刺,实则急躁冒进。治疗冒进这毛病,无非“实事求是”四字箴言。
给责任排排坐。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国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推进会强调,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是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关键之举。各级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权责分明,才不会“上级在使劲催,材料在前面跑,工作在后面追”。
给任务松松绑。《西游记》里,“紧箍咒”是唐僧管理下属孙悟空的一大法宝。但面对基层治理,不能只念“紧箍咒”,甚至错念“紧箍咒”、总念“紧箍咒”,不顾基层实际、罔顾客观规律。三天一督查、两天一报告,指数级增长的任务,搁谁也受不了。
为实干者担当,减少不必要的考核和不切实际的催促,基层将更能发挥主动性、激发创造力。
工作中遇到过“层层提速”吗?
你怎么看?有何解决办法?
评论区聊一聊~
↓↓↓
撰文/刘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