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雨心 制图 王思祺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寒意渐重,秋风渐寒。10月23日,在逐渐降低的气温,和“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雨绵绵中,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就悄然而至了。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的到来,意味着深秋走向结尾,凛冽的初冬将至,这是一个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而天气渐寒始于此时。而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此时地面的水汽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而凝结成霜,并非从天而降。所以,霜降时节并不意味着会“降霜”,而是意味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是黄叶飘零的意境萧疏。在霜降过后,生命的轮回看似归于萧瑟,但逐渐成熟的柿子、漫山遍野的枫树,变幻出红黄交织的美丽色彩,铺就一幅斑斓多彩的秋日画卷。霜降吃柿子是不少地区的习俗,在四川博物院、海昏侯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之中,也有很多柿子的身影。
清周可宗九秋斗艳图扇面 图据四川博物院官微
霜降寒意深
自然万物准备应对寒冬
“应节谁穷造化端,菊黄豺祭问应难。”从唐代文人徐寅所写的《霜》一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人情变迁的感慨。而细细揣摩其中的诗句,会发现他描写了一种属于节气霜降的物候现象——“豺祭”。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能看到古人对于霜降三候的描述。其意为: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而从古人观察到的走禽到草木的变化中,也能感受到这一节令,自然万物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所采取的行动。
据《吕氏春秋·季秋》记载:“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意思是,豺在深秋时节捕杀猎物以储备冬天的粮食,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用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在“祭兽”,就像人类摆放祭品在祭祀上天一样。于是,就有了这“豺乃祭兽”的说法。
霜降物候中出现的蛰虫,也是节气中被古人频繁关注到的生物。立春,蛰虫始振,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惊蛰,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唤醒地下藏伏越冬的蛰虫;秋分,蛰虫坯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霜降,蛰虫咸俯,蛰虫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意味着冬天即将到来……
可见,在霜降节气,无论是枯黄的落叶,蛰居的昆虫,还是准备冬眠的动物,都在告诉人们肃杀的冬日快要到来。
“柿柿”如意
来看文物中的秋日意象
霜降到来,寒意渐浓,深秋也即将过去。在自然界一派萧瑟的景象中,挂满枝头的柿子,成为装点秋日末尾的温暖颜色。民间俗语常说,“补冬不如补霜降”,说明霜降是个进补的好时节。又说“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柿子的最佳成熟时期,恰好在霜降前后,因此霜降吃柿子也就成为了不少地区的习俗。
柿子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舌尖的甜蜜滋味,更孕育出传统纹样——柿蒂纹。在中国文化中,因“柿”与“事”谐音,柿蒂四面出萼,萼片呈心形,极像四个如意云头,音与形结合,蕴含着“事事如意”的祝愿。柿蒂纹作为一种吉祥图案,常见于古代服饰、器物之中。柿蒂纹起源极早,在商周时代已有使用,兴盛于春秋战国,流行于秦汉时期。
服饰上的柿蒂纹 图据中国丝绸博物馆官微
在海昏侯墓随葬品中使用的柿蒂纹较多。例如出土的瓦当,中间圆圈内便是柿蒂纹,周围是卷云纹。又如鎏金青铜镜,镜钮周围的花纹也是柿蒂纹。还有一套红色漆盘的中央。由于柿蒂一生都与果实相生相伴,因此寓意家族、部落始终团聚兴旺、传承祥瑞。
汉•柿蒂纹陶瓦当 图据海昏侯博物馆官微
鎏金青铜镜,镜钮周围的花纹为柿蒂纹 图据海昏侯博物馆官微
在寓意吉祥的柿蒂纹之外,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画吟咏中,也留下了柿子的许多身影。譬如,在四川博物院馆藏的清恽寿平花果写生图册中,就有一幅关于柿子的画作。作为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创立常州派,为清朝“一代之冠”。据中国绘画史载,“常州画派”达百人之多,学者风从,经久不衰,恽寿平也成了常州人引以为豪的古贤之一。而在恽寿平绘就的画作中,虽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岁月沉浮,似乎仍能透过定格在水墨间的果实中,闻到甜蜜的果香。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虽说时节已来到晚秋,不妨抓住秋日的尾巴,享受在这个季节收获丰硕的美食。天气渐冷后,街头巷尾也开始飘荡着烤红薯的香味,还有栗子、萝卜、羊肉……在食物带来的慰藉中,与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告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