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核科学研究的辉煌篇章中,“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名字熠熠生辉,其中,于敏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近日,于敏之子于辛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报国讲坛”上,深情回顾了父辈们以身许国的壮丽岁月,让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提到中国第一颗氢弹,于敏的名字便如影随形。尽管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却始终谦逊地拒绝这一称号,认为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方力量的精诚团结。
1961年,于敏肩负起了研制氢弹的重任,从零开始。此前,他已在原子核物理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为了国家的需要,他毅然转向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从此隐姓埋名。
于辛回忆,父亲总是将家国情怀放在首位,认为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国家就无法真正独立。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腹地爆炸成功,这一壮举仅用时2年8个月,远远少于美国和苏联的用时。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简陋,不少科研人员因营养不良而身体浮肿,工作条件也十分艰苦。然而,于敏和他的团队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氢弹理论的设计方案。
于辛表示,父亲是一个一心为国、不为利害所移的人。即使面临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他也始终坚守在科研岗位上,为国家的核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科研工作中,于敏总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他愿意随时随地解答同事们的疑问,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正是由于于敏和团队的卓越贡献,中国仅用45次核试验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就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巨大的资源,也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于辛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忙碌而深爱着家庭。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总是尽力抽出时间陪伴家人,给孩子们带来温暖和欢乐。
然而,于敏的一生也留有遗憾。因为国家的需要,他未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抽象基础理论研究;因为工作性质,他没有出国留学;因为国家任务繁重,他无法给予家人足够的陪伴。
尽管如此,于敏的一生仍然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光辉篇章。他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和勇于攀登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