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界迎来了一项关于太阳系边缘矮行星的新发现。据Space科技媒体3月22日报道,科学家们对冥王星和塞德娜这两颗位于柯伊伯带的矮行星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它们在表面化学成分上的显著差异。
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精确的质量数据,还进一步揭示了柯伊伯带天体的演化历程。柯伊伯带,这个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的神秘区域,是冥王星等众多矮行星的栖息地,这些天体被视为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时间胶囊”。
冥王星,这个曾被视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天体,自1930年被发现以来,其身份经历了多次变迁。最终在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其重新定义为矮行星。而塞德娜,编号为90377,是太阳系外围的一颗相对年轻的矮行星,于2003年由天文学家团队共同发现。
塞德娜的轨道极为特殊,它距离太阳最远时可达88个天文单位,是海王星与太阳距离的三倍之多。其轨道偏心率极高,远日点甚至达到937个天文单位,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惊人的1.14万年。这样的轨道特性使得塞德娜成为了研究太阳系边缘环境的理想对象。
研究的主要贡献者、来自北卡罗来纳州伊隆大学的阿米莉亚·贝塔蒂研究员指出:“柯伊伯带的天体主要由冰质物质构成,它们能够为我们揭示数十亿年前的太阳系条件。”为了探究冥王星和塞德娜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科学家们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冥王星表面同时存在着甲烷和乙烷,而塞德娜则仅检测到甲烷的存在。贝塔蒂解释称:“我们推测,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塞德娜的体积远小于冥王星,导致其重力较弱。较弱的重力使得甲烷在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逃逸到太空中,而较重的乙烷则得以保留在表面。”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建立了甲烷和乙烷在塞德娜表面逃逸的模型,并参考了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和土星卫星土卫二的相关数据。通过热逃逸和流体动力学逃逸两种不同的模型分析,科学家们发现甲烷在冥王星上能够保持稳定存在,而在塞德娜上则会大量逃逸。
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柯伊伯带天体的理解,还为太阳系边缘环境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科学家们将继续利用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深入探索这些遥远而神秘的天体,以期揭示更多关于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