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揭晓:全国银行风险总体可控,多地“红区”银行减少

   发布时间:2024-12-28 06:04 作者:陈阳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揭晓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该报告深入剖析了国内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与风险水平。报告通过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以下简称“央行评级”),对全国3936家银行机构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

这3936家银行涵盖了24家主要银行和3912家中小银行。央行评级体系科学地将风险从低到高划分为11个等级,包括1至10级以及D级,其中D级代表机构已处于倒闭、被接管或撤销的极端状态。特别地,8至D级被标记为“红区”,意味着这些机构面临较高的风险。

从不同类型银行的评级结果来看,大型银行的表现尤为稳健。具体而言,在24家主要银行中,有1家获得最高评级1级,11家获得2级,7家为3级,3家为4级,2家为5级。这些主要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据了全部参评银行的73.78%,无疑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坚实支柱。相比之下,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则面临一定的风险挑战。

在中小银行领域,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及直销银行的表现相对较好,分别有95%和81%的机构处于风险较低的“绿区”,且无一落入“红区”。城市商业银行紧随其后,68%的机构位于“绿区”,但仍有11%的机构处于“红区”。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等农合机构,在“红区”中的占比相对较高,尽管它们的资产规模仅占参评银行的一小部分。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金融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湖北、浙江、西藏、上海、山东、青海、江西、江苏、福建等9个省区市未出现“红区”银行,另有14个省区市的“红区”银行数量维持在个位数。这一数据表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正在逐步增强。

针对评级结果,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分类分段管理的策略,并强化了硬约束早期纠正机制。对于“红区”机构,央行采取了包括“一对一”通报、约谈高管、下发风险提示函和评级意见书等多种纠正措施,旨在引导这些机构通过自我修复来化解风险。目前,已有19个试点省份成功开展了硬约束早期纠正试点工作,有效防止了风险的进一步淤积。

对于非“红区”机构,央行则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原则,通过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异常指标和潜在风险。通过风险提示、约谈高管等措施,央行成功促使大部分银行的异常指标回归至行业正常水平,实现了风险防控的“治未病”效果。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