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券行业的众多议题中,“荐股”无疑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本应作为投资者理性决策辅助的投资咨询服务,在行业的某些乱象中,却成为了虚假承诺和不实信息的温床,让众多投资者迷失方向。
近期,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投资顾问公司在微信朋友圈投放的广告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广告看似普通,实则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心编织了一个荐股的“茧房”,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潜在风险,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不少投资者反映,近期在朋友圈频繁看到第三方投资咨询公司的广告。例如,上海某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推出的“每日3只热点板块精选股策略”,声称能够捕捉到“市场错杀”和“业绩倍增”的股票,并附上醒目的二维码,引导投资者添加好友免费领取策略。尽管广告末尾附上了免责声明,但投资者的警惕性仍可能被广告中的诱人信息所削弱。
类似这样的广告并非个例。另一家公司则打着“不加群、不分成、不搞培训”的旗号,通过展示上证指数的各类数据营造专业氛围,同样利用二维码吸引投资者添加助理领取福利礼包和股票池等“干货”。这些广告极具诱惑性,往往能够精准地触达对股市感兴趣、寻求投资捷径的投资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广告在朋友圈的投放并非无差别覆盖。部分投资者频繁看到此类荐股广告,而有些人则几乎从未见过。这种差异性的广告投放,实际上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定位,将目标人群锁定在热衷股市、寻求投资捷径的投资者身上,从而打造出一个个信息闭环,即所谓的“茧房”。
这些广告的话术往往充满蛊惑性,如“热点板块”、“市场错杀”、“业绩倍增”等词汇,撩拨着投资者的逐利本能。同时,通过免费领取精选股策略、盘中精讲等“福利”诱饵,麻痹投资者的警惕神经,弱化他们对投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认知。一些广告甚至以“股市高手训练营”为名,传授所谓的短线操盘术和追涨逃顶秘诀,进一步迷惑投资者。
然而,荐股背后的利益链条和风险隐患却不容忽视。近年来,荐股领域频繁出现合规事件。一些具备证券投资咨询资格的公司,背离职业操守牟取暴利。他们借免费策略吸引流量、扩充客户群,然后以升级服务套餐、售卖高端投资课程或推荐“私密”投资机会为由,诱导股民支付高额费用。更有甚者,与庄家勾结操纵股价,损害市场公平和投资者利益。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类荐股广告风险重重。推荐股票多缺乏扎实的基本面分析,常借热点概念炒作。一旦市场风向转变,股价便会大幅下跌,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投资者还容易受误导跟风交易,破坏自身的投资节奏和策略。同时,隐私泄露风险也如影随形,添加所谓“助理”或进入相关平台时,个人信息可能被非法收集贩卖。
面对这一现状,监管部门正积极寻求破茧之路。一方面,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可以升级广告审核系统,组建金融专业审核团队,对荐股广告进行全要素审查。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应与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作战,构建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消除监管空白。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加速完善网络荐股法规细则,明确广告发布标准、责任界定及惩处措施,提升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