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影像技术的演进历程,仿佛是一场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征途。从最初的“拍得到”到如今追求“拍得好”,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硬件配置的飞跃上,更体现在色彩还原技术的不断创新。
早期的移动影像,主要依赖于更大画幅、更高像素的传感器以及复杂的长焦镜头系统,解决了拍摄的基本需求。然而,色彩还原一直是移动影像领域的难题。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手机厂商纷纷采用AI场景识别、自动白平衡调整等“软手段”,甚至引入外挂硬件等“硬手段”,以提升色彩还原的准确性。其中,彩色多光谱传感器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
早在2016年,LG便在G5手机上引入了专用的彩色光谱传感器,以提升色彩性能。随后,苹果、OPPO、vivo、华为等智能手机厂商也相继尝试在智能手机上应用各种多通道光谱传感器。尽管部分方案并未得到持续推广,也未能引发行业的广泛共鸣,但不可否认的是,华为在推动彩色光谱传感器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Mate 70系列的“红枫原色影像”技术凭借其出色的色彩还原能力,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并带动了光谱传感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手机影像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市场对手机影像的认知已经从“拍得到”过渡到“拍得好”。用户开始追求与肉眼观感尽可能一致的成片,这对手机厂商的影像方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追求“所见即所得”的今天,光谱传感器再次成为了手机影像领域的热点。
传统数码相机往往难以100%还原人眼看到的真实色彩,因为影像传感器的RGB三通道光谱响应与人眼中视觉细胞的光谱响应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手机影像传感器接收到的色彩信息与人眼观察到的色彩存在差距。不同价位段机型所采用的传感器面积、制程工艺等也存在差异,进一步拉大了色彩还原能力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手机厂商通常通过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对原始画面信息进行色彩映射和优化。然而,由于手机系统对拍照场景的识别具有随机性,即使是同一场景也可能导致多种色彩优化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华为Mate 70系列在常规的“主、长、广”三摄布局之外,额外添加了一个专门负责记录色彩的多光谱摄像头。这一创新设计使得成片的色彩与肉眼观感实现了尽可能的对齐。华为还在多摄融合领域进行了多次探索,通过让黑白摄像头与主要成像摄像头融合,增加了画面层次信息,获得了比肩大底传感器的效果,同时控制了机身厚度。
荣耀和vivo等厂商也尝试了类似的技术。荣耀在Magic4至臻版中额外添加了一个5000万像素的多光谱增强摄像头,宣称可以捕获超过人眼可视范围的光谱信息。vivo的VCS仿生光谱技术虽然不是硬件级方案,但已经迭代到3.0版本,并沿用至今。
尽管光谱传感器技术在手机影像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早期的软硬件融合方案并不成熟。硬件级光谱增强摄像头难以很好地介入到摄影流程中,后续优化升级不到位,导致用户难以感知到多硬件融合带来的效果升级。因此,部分厂商在尝试后选择了放弃这一技术。
然而,随着软硬件方案的日益成熟,手机行业再次看到了光谱传感器在“所见即所得”方面的潜力。目前,OPPO已经确认将在Find X8 Ultra中跟进硬件级光谱增强传感器,一股“外挂之风”似乎再次兴起。
尽管“所见即所得”是手机影像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标准。手机厂商与专业光学品牌的联名合作,以及iPhone在用户心中“尊重肉眼观感”的形象,都表明手机影像在追求色彩还原的同时,也在探索风格化拍摄的可能性。光谱传感器作为辅助元器件,不仅可以填补手机影像流程中缺失的色彩信息,还可以为风格摄影提供更强的表现力。
尽管光谱增强传感器在当前手机影像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来看,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场景判断更准确的AI算法可能会降低对硬件的依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光谱传感器将被取代。在当前技术背景下,手机厂商仍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供更出色的影像体验。毕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移动影像技术发展的不变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