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跨学科探索,为碳中和目标贡献青春智慧!

   发布时间:2024-12-06 16:33 作者:杨凌霄

今年夏天,清华大学的多名学生组成多个小组,深入企业一线,就碳中和相关课题进行了实地调研。这些项目不仅深化了学生们对碳中和重要性的认识,也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在蓝思科技,由彭晨玮、陈来帆和李小龙组成的调研小组,聚焦数字化能效提升。他们通过对蓝思科技厂房建筑能源特性的分析,探索节能降碳的新空间。他们不仅参与了调研,还受邀协助蓝思筛选供应商,将提升工厂能效纳入更广泛的减碳计划。彭晨玮表示,实地考察让她对项目的实际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使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与此同时,另一组学生前往山东创新公司,对可再生铝的碳足迹进行深入调研。由曾韵璇、王潇以及贾叶凯、郑玉洁和崔会永组成的团队,总结了再生铝的碳足迹,并提出了优化建议。王潇认为,这次实践不仅让她深刻体会到碳中和的重要性,也让她看到了自己未来在低碳技术开发领域的职业发展方向。化工系的王潇更是对山东创新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表示,这家回收企业非常干净、绿色,能够将自己的技术与苹果的减碳技术相结合,带来积极效果。

还有一组学生前往立铠精密及其上游企业山东创新进行实地调研,探索铝屑回收的无废供应链体系。这组学生由何奕栩、汪慧静和汤羽婧组成,他们通过对铝屑回收的实地考察,构建了无废工厂的实现路径。汪慧静表示,这个项目在最初目标模糊且没有可借鉴案例的情况下,最终能够完成,这种突破精神对她们的研究非常有意义。汤羽婧则感叹于苹果供应链企业在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也让她理解了苹果产品之所以优秀的原因。

这些调研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跨专业的教育资源整合。学生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甚至并非都来自碳中和强相关专业。但在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推进含油铝屑危废豁免认证的过程中,环境学院的汪慧静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现了企业含油铝屑处理的问题,并与团队成员共同推进了豁免认证的进程。

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跨专业的小组合作,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使项目更加充实。同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也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找到创新点。例如,有学生了解绿色电力抵扣的财务性问题,这为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些实地调研项目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让他们对碳中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这些项目也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和企业从中受益,共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