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迎来里程碑时刻——十周年庆典回顾
2024年,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步入第十个年头。回望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地金融市场的融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投资者们能够跨越地域限制,通过本地券商在对方市场进行股票交易,这一创举不仅开创了资本市场开放的新模式,更为后续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机制的推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互联互通机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额分别达到1233亿元人民币和383亿港元,相较于十年前分别激增了21倍和40倍。在内地市场,北向交易占比达到成交总额的6.7%,而在香港市场,南向交易占比更是高达16.9%。十年来,互联互通机制下的跨境交易规模累计达到了177万亿元人民币,为两地资本市场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互联互通机制的成熟与完善,得益于参与者和投资产品的不断增加。截至2024年9月,已有超过260家香港经纪商参与沪深股通业务,内地开展港股通业务的证券公司也超过了100家。北向互换通更是吸引了65家境外机构入市。自2015年起,内地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机构相继获准参与港股通业务,沪深港通下合资格的可交易股票数量已超过3300只,覆盖了三地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的90%和成交规模的80%以上。港股市场中的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生物科技公司、外国公司以及上交所科创板公司等纷纷被纳入交易范围,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互联互通机制不仅推动了内地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还显著提升了其国际吸引力。在机制的推动下,A股和国债被纳入MSCI、摩根大通等全球主流指数,吸引了大量境外投资者增持内地资产。截至2024年9月,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内地证券资产总额已接近7.6万亿元人民币,与2018年6月MSCI首次纳入A股时相比,增长了逾4.7万亿元人民币。债券通“北向通”的日均成交量也从开通首月的1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前9个月的439亿元人民币,彰显了内地资本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互联互通机制还带来了显著的互利互济效应。十年来,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均经历了多次市场波动,但得益于南北向资金流入渠道的存在,双方资本市场均获得了注入稳定性的新接口。在沪股通和深股通开通以来的2200多个交易日中,北向资金在约45%的沪深300指数下跌交易日中逆势净买入A股。在香港资本市场面临流动性挑战时,港股通始终保持稳健净流入。特别是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尽管恒生指数连续三年下跌,南向资金却持续净流入,分别为4544亿港元、3863亿港元和3188亿港元,为香港资本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