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张怀民”火了,网友追捧的友谊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11-17 11:07 作者:吴婷

这两天“寻找张怀民”这个梗又重新有了热度。

这个梗起源于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苏轼的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当然,这也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共同记忆。网友产出了各种表情包模仿张怀民被苏东坡半夜叫醒时的样子,而使这篇经典文本重新在当下的互联网中流行起来。

该文开篇第一句便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农历换算成公历,就是今年的11月12日,恰好是941周年。“寻找张怀民”纪念日也因此成为一个梗,每年的此时在网络中流行。

苏轼像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很容易让人联想两位志趣高雅的君子在月下赏月散步的场景。网友用“怀民刚要睡”来解读“怀民亦未寝”,消解了古文的严肃氛围,也拉近了古代大文豪与当下重读经典的当代人之间的距离。这么看来,纪念二人赏月的日子,似乎也顺理成章。

稍微了解这篇文章成文时的背景便可知,原文中这二人的境遇和心境要复杂得多。张怀民是苏轼的朋友,二人同样被贬谪,此时张怀民初到承天寺不久,而此时,已经是苏轼被贬至黄州的第四年。苏轼“以己度人”知道被贬的滋味不好受,便在这天邀请张怀民赏月,看似是张怀民被“硬拉”过去的,但多少也带有一种体谅和开导的情绪。

当然,纪念文学中两个睡不着的人一起赏月的日子,这属于玩梗,但从网友这股玩梗情绪中也可一窥经典文本在当代重新流行背后的社会情绪。一条高赞评论是“月色常有,而怀民不常有”,多多少少在这股玩梗风潮背后道出了当代人对于拥有古人那样珍贵友谊的渴望。

这样的友谊典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时光唤起当代人的共鸣,是因为这不仅是一段故事,也是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更是一种超越时代、境遇和文化的精神象征。这种友谊所承载的价值和情感,在当代社会依然能找到契合点。

学生们在大学校园里。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当下互联网中关于友谊的鸡汤和段子繁多,前几年流行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说的是朋友之间因为小矛盾而关系破裂的场景,该梗的流行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交破裂的焦虑。也有不少网友在论坛上交流“这段友谊该不该降级”,这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社交的困惑,这些梗的流行其实都反映了当代人友谊的脆弱性。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处于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学习、工作、家庭占据了大量时间,留给社交和维系友谊的时间越来越少。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直接的利益关系中。社交压力与功利化趋势让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以至于纯粹的情谊越来越罕见。苏轼与张怀民这种建立在相似价值观与共同志趣上的“高质量友谊”属实是友谊的典范。

说到底,“寻找张怀民”是网友对于理想化的、纯粹的人际关系的寄托。在当下,一段“高质量友谊”难得而可贵。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