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非遗之前,蜀锦、银花丝、成都漆艺都在哪里?丨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发布时间:2024-11-13 10:06 作者:刘敏

记者 刘可欣 摄影报道

编者按

在四川,长江的支流如岷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生态系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她的滋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繁星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省份,四川有着8000多处非遗资源点,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这些非遗是民族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子孙万世的精神财富。

即日起,联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各大主流媒体,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系列专题报道,开启一段探寻非遗的旅程。让我们从长江源出发,聆听古老的故事,感受传承千年的技艺,体验活在当下、连接未来的创新。

说起四川非遗,你能想到什么?

是赋予了成都“锦城”美名的蜀锦,还是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漆器?这片诞生了宝墩古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多个古文明遗址的天府之国,有着太深的文化根脉。从考古到非遗,从古老到新生,各种文化之线纵横交错,时刻上演着革新与坚守。

什么时候有了非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该公约,“非遗”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直至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公布,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乃至更多评定等级的代表性非遗名录。

想来很多人都以为,非遗,要么在展陈室的最深处,要么在博物馆中,与那些珍贵的文物并列,又或者成为商家们在争相宣传、吆喝时的金字招牌。但是,在成为非遗之前,它们又在哪里?

那时,虽然还不是非遗,但它们早已经历了岁月的沉淀。

“蜀”字,上为目,下为虫,这里是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之地,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天府之国就已是机杼之声处处闻的场景。生于蜀地的蜀锦,在悠长的历史中得以保存下来,因其历史最长,被称为“天下母锦”。

至战国时期,蜀锦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品。汉朝在成都建立了全国最大、最著名的官办织锦工场,自此有了“锦官城”。三国时候,诸葛亮仰仗蜀锦筹备军资,“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黄润细布,一筒数金”,扬雄在《蜀都赋》中,早已替我们书写出了蜀锦的精美与贵重。在成为非遗之前,蜀锦在见证历史向前的车轮。

四川非遗,蜀锦。

战国时期的“舞人”纹,唐代以斗羊、游麟等为主的“陵阳公样”,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宝相花纹……珍禽瑞兽、花鸟草木、人文地域,在成为非遗之前,蜀锦在见证历朝历代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川非遗,蜀锦。

位于成都老官山汉墓的M2墓葬,曾出土4件织机模型,部分织机上还留有纺线。研究人员根据这些几乎按照1:1缩小的织机模型,复原出了织机的构造,解开了蜀锦织造工艺之谜,他们还成功复刻了被誉为新疆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五星出东方”的纹样。但你可能不清楚的是,M2墓葬主人,是一名来自汉代的女性。她独葬于此,这四件精细的织机模型,是她不依靠家族、不依靠出身,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技艺和能力,得到了社会尊重的证据。在成为非遗之前,蜀锦见证了千年前的女性力量。

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所复原的织机(摄影:记者 闫雯雯)

新疆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发源于重庆市和四川东部的川江号子,曾流行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嘉陵江等流域。曾经的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船工们创造出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以应对劳动时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如今,长江航道早已不再是当年那般艰险的模样,船工们也再不用摇橹拉纤,但是“一声号子我一身胆”的川江号子,却永远都在吹响那征服生活之难的号角。

从“晴天晒、雨天盖、白天翻、夜晚露”的十二字口诀,到如今“原材料处理、单独发酵、混合发酵、调配”等四步完整的流程,郫县豆瓣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从陈姓商人无意中的发现,到后辈的潜心钻研,再到今人的科学传承,在成为非遗之前,郫县豆瓣就已经在麻婆豆腐、水煮牛肉等菜肴中担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味,为千家万户带去四川的滋味。

郫县豆瓣晒场

你看到了吗?

非遗能文能武,它既可以是历史的见证,也可以是精神的赓续;它既可以是日常餐桌上的一道菜,也可以是世代的守护与传承。在辽阔如浩海的川西高原上,非遗是人们跳起锅庄时,舞动的步伐;在千年史诗《格萨(斯)尔》中,非遗是多民族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在茶马互市走出来的古道上,非遗是南路边茶串联起的文化与记忆……

四川非遗,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关于非遗是什么,官方有着明确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以其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但是关于非遗在哪里?我们应该有了自己的答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也不断刷新着自己出现的场合。在非遗市集中,成都糖画摊位总是人头攒动;在文创大会上,成都银花丝正焕发新姿;在短视频平台中,非遗对外输出优秀传统文化,频频获得外国友人点赞。在电视的屏幕上,在路边的小摊上,在食客的手中,在国际秀场上,非遗正在以全新的面貌与我们相见;同时,它又将裹挟着当下时代的记忆,成为千年后人类回看这个时代、这段历史的资料。

非遗亮相第四届四川省文创大会(图源:四川文旅)

目前,四川共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53项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1062人。2023年,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的数量正式破千,达到1132项,实现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县(市、区)全覆盖。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经永久落户成都,每两年一次,四川非遗乃至中国非遗都将迎来一次国际交流的机会。

四川非遗,甲搓,摩梭语为“美好时刻的舞蹈”。(图源:四川泸沽湖)

2024上半年,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示。在四川省入选的传承人中可以看到两个特点:覆盖面更广了、队伍年轻化了。除了川菜以外,龙舞(安仁板凳龙)、古蔺花灯、木版年画(夹江年画)、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等项目,都迎来了第一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而在传承梯队中,原本优先认定年龄偏大的传承人的标准,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调整。组成一个适当年龄的传承人梯队,是传承活动持续进行的保证。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各种规定、方案的出台,是针对四川非遗保护现状的补充。可见,“非遗大省”四川不仅有着8000多处的非遗资源点,还以更开放的心态、因地制宜的保护方式,让后世后代与我们共享非遗。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