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11”网购促销活动备受公众瞩目,众多消费者在海量网络信息中寻找购物指引,“第三方测评”因此成为他们决策的重要参考,逐渐形成了“买前必看测评”的消费习惯。
所谓“第三方测评”,通常指的是那些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及CNAS认可的组织或个人,他们通过自身测试、体验或引用专业检测结果等方式,对商品进行多维度比较,并以图文、视频或直播形式发布推广。这既能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也可能因误导而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消费者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和商品测评信息,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消费提示。首先,建议消费者理性审视消费需求,不要盲目迷信“种草”流量。在“双11”期间,面对繁多的优惠和商品,消费者应货比三家,综合考察后再做决定。对于主播、博主推出的各类测评榜单和优惠信息,消费者应保持清醒,聚焦真实需求,不轻易被流量所迷惑。
其次,消费者在关注“第三方测评”时,应注意其口碑和信用,以便在维权时有据可依。许多“第三方测评”账号本身信誉不佳,评价不一,甚至发布的信息并非原创,可信度和科学性存疑。因此,消费者在浏览测评信息时,应对评论吐槽多、带货倾向明显或失公允的内容保持警惕,并及时查证,远离不良信息。
最后,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当心概念营销变味,警惕“跑偏”的“第三方测评”。部分账号以“科普”“分享”为名行“营销”“带货”之实,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还有少数博主、主播和经营者偷换概念或虚假展示检验报告,推销质次价高的伪劣商品,一经查实将承担法律责任。
为营造更安全的消费环境和网络生态,中消协敦促“第三方测评”营销主体恪守公平、诚信原则,为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消费参考信息。同时,建议网购平台和互联网内容平台加强监管和服务规则,督促经营者履行承诺,完善检验检测报告的查验规则,帮助公众更便捷、精准地识别消费信息和营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