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嫦娥六号探月工程成功从月球背面的Apollo盆地玄武岩地质单元带回了珍贵的月壤样品,总重量达到1935.3克。这一壮举标志着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成功采集并返回月壤,为月球科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
Apollo盆地坐落在月球上最大且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SPA)盆地内部。据研究,该盆地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其他地体存在显著差异,可能蕴藏着下月壳乃至上月幔的独特物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的汪在聪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角砾、冲击玻璃及玄武岩岩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发现,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与着陆区玄武岩的化学成分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广泛分布着苏长质月壳。
汪在聪教授指出,与月球正面普遍存在的斜长岩月壳不同,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广泛分布着苏长质月壳。这种差异可能与南极-艾特肯盆地遭遇的巨大撞击有关,该撞击导致月壳甚至月幔物质熔化并再分异结晶。这一研究成果为理解月球早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探索月球正反面存在显著二分性的原因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团队还在嫦娥六号样品中发现了苏长质颗粒,并通过对不同颗粒的岩相学研究和多元素测定,进一步证实了南极-艾特肯盆地广泛分布着苏长质基性月壳。这表明,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大撞击对月球产生了巨大且广泛的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地质学》上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嫦娥六号月壤研究的发现,包括月壤与着陆区玄武岩化学成分的显著差异,以及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苏长质月壳的广泛分布。研究还指出,月壤、角砾、玄武岩和不同类型冲击玻璃都具有较低的Th含量,这支持了着陆区及其附近月壳和月幔贫KREEP组分的观点。
研究还发现,月球背面嫦娥六号着陆区附近的非月海单元乃至更广的SPA盆地内部,分布着中等氧化铁含量、富斜长石的基性月壳。这一发现显著不同于月球正面的月海玄武岩和斜长岩为主的区域,为SPA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