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这家即将迎来50岁生日的科技巨头,在消费电子领域创造了众多里程碑式的产品,iPod、iPhone、AirPods等无一不引领潮流。然而,在其辉煌历程中,也不乏失败之作,如Newton掌上电脑因高昂售价和手写识别问题折戟沉沙,Mac Pro垃圾桶因过度追求设计而牺牲性能与散热,以及造车项目Titan的黯然离场。但真正令人遗忘的失败,是那些被雪藏、连苹果自己都不愿提及的产品,比如CarPlay 2.0。
在2022年的WWDC上,苹果满怀信心地推出了所谓的“新一代CarPlay”,即CarPlay 2.0。与仅能连接中控屏的CarPlay 1.0不同,2.0版本能接管车内多个屏幕,控制关键功能,甚至取代仪表盘。当时,业界普遍认为这是苹果造车计划的超前预览。然而,现实却与苹果的设想大相径庭。
CarPlay 2.0发布后,部分CarPlay 1.0时代的车企选择退出合作。Titan项目的失败,更是让苹果失去了最忠实的用户群体。加之CarPlay 2.0多次推迟发布,合作伙伴的信心逐渐消磨殆尽。截至2025年初,苹果CarPlay页面上关于“下一代CarPlay”的推出时间,依旧写着“第一批适用车款于2024年推出”,苹果似乎已不再为CarPlay 2.0描绘美好蓝图。
那么,为何曾经备受期待的CarPlay 2.0会走到这一步呢?这还得从CarPlay 1.0说起。首先,需要澄清一个误区:CarPlay与好用的车机并不冲突。CarPlay只是车机内的一个软件,用户可以随时关闭CarPlay界面,切换回原厂车机。
回顾历史,2015年,新势力尚未崛起,传统车企主导市场。由于漫长的开发流程、车规芯片性能限制及成本控制策略,车内娱乐设备配置简陋。此时,CarPlay横空出世,以其独特的设计巧妙绕过了车企落后的硬件,用最新的iPhone为车内娱乐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既为车内娱乐设备带来了最新硬件,也让算力与汽车“解绑”,保证了CarPlay的性能。
CarPlay还能为车内娱乐屏幕带来最新的软件生态。以地图功能为例,无论老旧燃油车还是新势力,其地图功能更新的频率都无法与手机App相提并论。只要用户手机更新了导航App,CarPlay里的导航就能用上最新功能。同时,丰富的软件生态也是CarPlay的一大优势。因商业决策原因,车企内置的音乐服务选择有限。而在CarPlay近10年的发展下,支持CarPlay已成为音乐软件的标配。
然而,正是CarPlay将车载娱乐与车机分割的做法,成为了其最大的短板。随着时代的发展,“去按钮化”趋势明显,车机和车内娱乐系统在交互层融为一体。越来越多车企选择将车机功能的交互整合进车内娱乐大屏中。但接管了车内娱乐系统的CarPlay,因本质是手机App映射,无法控制车机功能。自此,CarPlay功能短板显现。
为了安全考虑,CarPlay对手机App功能进行了大幅删减。以微信为例,CarPlay仅显示未读消息数量,无法打开对话、听语音或发语音,仅保留微信电话、音乐和播客功能。在“移动的家”时代,这种安全第一的做法已无法满足车内娱乐需求。诞生于10年前的CarPlay,显然已无法应对如今的市场。
为了跟上消费者对现代车内娱乐的需求,苹果提出了CarPlay 2.0的概念。但CarPlay 2.0的症结依旧存在。在“去按钮化”时代,车机和车内娱乐系统早已融为一体。对车企来说,地图数据已成为高阶智驾的一部分,不愿将关键用户数据拱手让给第三方企业。同时,CarPlay的用户覆盖面和额外成本也是车企必须考虑的因素。国内iPhone覆盖率有限,为了少数iPhone用户开发界面,显然得不偿失。
不同车企对CarPlay的不同态度,归根结底是对“车载计算核心”归属的不同看法。新势力车企希望将自己的数字座舱与智能驾驶融合,打造一个统一的汽车算力核心。而那些高度依赖CarPlay的企业,则以“出让娱乐系统主导权”的方式,将座舱娱乐和车载电脑分离。面对不断进化的智能驾驶场景,车企对软件和数据的自主掌控需求日益高涨。CarPlay若想深入座舱,必须与车辆控制系统深度融合,但这又与CarPlay“通用化”理念相冲突。
或许,CarPlay 2.0最终会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但它背后的智能座舱与生态融合的大趋势仍在涌动。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是汽车与手机行业碰撞出的新火花。不同用户对数字座舱的需求千差万别,车企提供更多选择,终归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