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G技术:电动汽车变身“移动电站”,中国电能新时代来临?

   发布时间:2024-12-27 18:52 作者:江紫萱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7月至9月期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成功跨越50%大关,标志着燃油车市场正式进入“电比油多”的新纪元。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日益青睐,也为能源利用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

截至2024年6月底,公安部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高达2472万辆,其普及速度之快令人瞩目。智能化、低碳化的出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V2G(Vehicle to Grid,即车辆到电网)双向充放电技术,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全新共享概念,正悄然兴起。

新能源汽车背后,隐藏着一块巨大的动力电池,它既是日常行车的能量源泉,也是潜在的电能储存库。然而,尽管新能源汽车规模庞大,但其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这张“移动能源网络”亟待被激活。

2024年9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扩大V2G技术试点范围,加速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市场机制推动V2G技术的规模化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为V2G技术的普及注入了强劲动力。

V2G技术并非新鲜事物,中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所布局。国内专注于新能源汽车补能的巨头企业,如能效电气等,早已将V2G技术作为重点项目,坚持全栈自研,展现了坚定的决心和长远的眼光。

V2G技术允许电动汽车与电网之间进行双向能量和信息交换,使电动汽车在电网需求低时充电,在电网需求高时放电,从而优化电网负荷管理。这种技术不仅有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还能为车主带来经济利益,通过峰谷电价差实现收益。

V2G技术的实现方式多样,包括自治式V2G、基于微网的V2G以及基于更换电池组的V2G等。蔚来汽车便是基于更换电池组V2G技术的代表企业,其利用换电站的电池组实现V2G,结合了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的优势。

对于电网而言,V2G技术能够提高供电稳定性,减少因高负荷用电带来的停电等不便,甚至可以减少火电或其他常规机组的容量冗余。对于用户而言,V2G技术则提供了灵活和经济的充电方案,通过峰谷电价差获取收益。

目前,V2G技术仍处于示范性阶段,但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已建立了多个车网互动示范项目。例如,深圳的车网互动示范站多达137座,可调节电力达到4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用电负荷。北京中再大厦的V2G试点项目则是国内第一个V2G商业化区域,车主在谷峰充放电模式下每度电收益接近0.4元,年收益可达4000元。

随着政策的推动和企业的加码,V2G技术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最新政策要求各省推荐试点城市,选取不少于5个城市和50个V2G项目列入试点范围,并全面执行充电峰谷分时电价。参与试点的地区应力争年度充电电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其中通过私人桩充电的电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

积极响应的企业众多,包括蔚来、广汽埃安、吉利、特斯拉等车企,以及能效电气、英飞源、特来电等充电桩供应商,还有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等电网企业。这些企业已在V2G赛道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V2G技术的规模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中,蔚来汽车在V2G领域最具代表性。其2600多座换电站与V2G技术相结合,聚合成“虚拟电厂”,储电量大,且与电网的互动更为深入。蔚来还在江苏无锡打造了车网互动验证中心,在一次30分钟的需求响应试验中,50台电动车送电近2000千瓦,可满足133户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

尽管V2G技术的理想形态令人憧憬,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标准化和成本问题是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V2G技术需要打通车辆、充电桩、电网、光伏等多个环节,实现能量信号的传输,必然需要标准化的通信接口和充电协议。支持双向充电的充电桩、换电站等建设费用高昂,也是不可忽视的成本支出。

用户的担忧同样不容忽视。频繁的动态调控可能导致电池充放电次数增多,从而提前透支电池的循环次数。尽管实验证明车辆以小倍率频繁充放电数百次后电池仍能保持90%以上的容量,但要让用户接受V2G技术对车辆的潜在损害并不容易。

然而,随着政策的推动和企业的努力,V2G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能效电气等企业在V2G领域持续投入,推出了多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双向充电桩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覆盖了不同功率范围,还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能效电气认为,到2035年,所有的充电桩都将支持双向充电功能。围绕“光伏+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的大网展开后,新能源的想象力将远不止于汽车和充电桩。能效电气与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一线车企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V2G解决方案的普及。

V2G技术的普及不仅将改变能源利用模式,还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它使电动汽车成为电网的一部分,实现了能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进一步放开,V2G技术有望迎来一波小爆发,成为中国能源的“下一站”。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