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有陷阱,理性消费勿上头

   发布时间:2024-11-21 21:03 作者:吴俊

不开心就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就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就订个叫醒服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情绪消费”来缓解精神压力。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电商平台上各类“情绪消费”服务琳琅满目,价格从1元到上百元不等,有的店铺包月费用甚至高达3万元。与此同时,这一新业态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部分商家甚至存在“打擦边球”现象。

“情绪消费”的定义相当广泛,主要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购买“情绪消费”服务,包括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这些服务主要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为核心,帮助他们在忙碌和压力中找到一丝慰藉。以游戏陪玩为例,这一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从单纯的技术陪玩发展到娱乐陪玩等多个方向。费用从5元一局涨到15元一局。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在2023年度报告中指出:“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

“情绪消费”火爆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于情感需求的强烈渴望。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常常感到孤独和焦虑。他们需要一个倾听者、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一个能够给予安慰和鼓励的人。“情绪消费”服务正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消费者通过购买这些服务,可以在这里找到陪伴和安慰,暂时忘却烦恼和压力。

“情绪消费”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忧。首先,个人隐私的泄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由于服务提供者多为陌生人,他们的身份和背景难以核实,这也增加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其次,“情绪消费”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存在不确定性。从事“情绪消费”服务的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等信息不够齐全,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商家存在“打擦边球”的现象,通过提供低俗、不良甚至违法违规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这类服务打着提供情绪价值的幌子,夹杂非法交易、提供非法内容,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情绪消费”产品归根结底只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社会各方既要尊重年轻人的消费选择,也要警惕它背后隐藏的风险和问题,加强行业监管和规范。消费者也不能过度依赖它来缓解精神压力,更要避免因“情绪消费”带来新的消费情绪。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