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阿来:长江文化,应该有更多的书写

   发布时间:2024-10-30 16:02 作者:李娜

著名作家阿来近日接受长江文化考察队访谈。

“长江上游积蓄集结的能量,养育了中下游的沃野万里。”

“长江文化,应该有更多的书写。”

“如果长江一定有个精神,那就是浩浩荡荡,生生不息。”

……

聊起长江,阿来有特别深的感受和理解,不时,金句迭出。他生长于四川,平时除了集体采风,更喜欢个人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沿着江河,访问和书写沿岸的人文风情。

他刚刚出版的散文集《去有风的旷野》就是这样的记录。

在成都,阿来接受了我们“长江之歌”考察组的专访。他认为,长江文化是一直缺少书写的。这也让我们觉得,我们沿着长江的一路寻访更多了几分意义。

图为作家阿来接受访谈

从全世界地理来看,只有三个大的骨架,一个是海岸线,另两个是内陆的山脉和河流。

但是高山太高,其实并没有人,人都是沿着河流,沿着水来居住的,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是这样。文明的发展都是沿着河流展开的,文明人的社会都是源自河流,所以历史学家早就说文明是由河流养育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人的社会,就不得不关注河流的状况。不能想象一个人类的文明是脱离开河流而存在的,水是滋养一切的源泉。

过去,我们讲黄河比较多,因为中原王朝大部分在黄河流域,更多的是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书写。对于长江文明的书写就要稍微弱一些。

今天,从经济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长江,尤其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我们会发现更多的文明,更多的发展,其实是在长江流域。当下的中国,经济也好,文化也好,长江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说超过,至少和黄河是并驾齐驱的。

那么,我们来考察南方的长江流域,确实具有先天的自然条件:长江比黄河长,流域比她宽广,人口比她众多,今天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一目了然。

这么多条件加起来,自然的、人文的,长江文化的重要性肯定会越来越凸显。

它也可能更有活力,甚至不光是今天更有活力,也许将来它可以更有活力。江河奔流就是生,如果它一定有个精神,那就是浩浩荡荡,生生不息。

所以,我觉得长江文化一直是缺少书写的,我们生活在流域当中的人,应该对长江的文化有更多的书写。

其实人类早期的文明,更多是在高地上哺育发育的。中国人都是从高往低去的,而不是从低往高去的,跟今天我们看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有点截然相反。

今天,我们说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1万年的文化史,这是新石器时代,有陶有青铜。再往前推几百万年,看人类的进化史,是从不会被水淹的那些高地上开始的,人类文明有这样一个前行的路径。

在大禹治水之前,人类对于在低处的沼泽湖泊生存,没有更多经验。所以,在今天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包括我们来考察长江流域的文化文明,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因为大禹,创立了夏朝。大禹也因为治水的功绩,成为华夏先祖。

大禹就是出生在岷江上游的,《史记》里记得很清楚,禹本出身西羌,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文明发展脉络。

长江是如此壮大的一个水流,要知道,水作为一个资源,作为一个能量,大部分是来自于上游跟中游的,长江到了安徽、到了江苏以后,并没有更大的支流来补充。最后一条大一点的支流应该是江西的赣江,再往上是湘江,再上来是汉江,但是上溯到四川,才是众水奔流,才汇聚了这样一个浩浩荡荡的长江。

再从地理地貌上说,长江出了三峡,才造就了中游、下游广阔的万里沃野,所以这其实是由上游积蓄的能量所养育的。那些水流淤积而成的平原的泥土,其实都是来自于上游的集结,是滚滚长江带去的。

水是血脉。如果没有长江中上游对于生态的保护,对水流的养育,那么中下游也不太可能真正发展。

长江上游很多地方,跟东部相比有一些相对落后,但我们要看到,上游的资源很丰富,发展产业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国家的战略就是要保住这条江流旺盛的血脉。为了保持它的生态,保持丰沛的水流,森林不能砍,矿山不能开发,往下游输送的水不能污染,主要任务要做好生态保障。

不能污染,很多产业就不能发展,还要尽量减少人类的生产活动,减少对森林、对草原的人为的影响。所以这不是办不办工厂的问题,老百姓养牛的数量都有限制。你原来可以养500头牛,但是牛不能吃掉那么多草,吃了太多的草就对水源的涵养有影响,有破坏,所以你只能养200头牛。

所以西部对东部的经济发展,在间接上是有很多贡献的。虽然有时候落后有观念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管理的问题,但也有他为了生态保障,作出的必要牺牲。我觉得东部的人应该对这些有些充分的认识。

我最感兴趣的是长江流域的文化遗迹,比如说现在我们在海拔将近4000米的地方,在长江一条重要的支流雅砻江边上,这个地方你们可能都听说过——稻城亚丁,就在县城边上,最近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皮洛遗址。我到考古现场去过,还不止一次,我对这些地方这些东西充满兴趣。

那个地方居然有将近30万年的石器时代的文化累积,而且不是一群人。一群人在这里生活个一两万年,自然条件变化了,他们离开了,迅速地再过一段时间,又去了一批新的人群……皮洛遗址,有七八层的文化累积,根据文化累积,考古队目前公布出来的学术成果是距离20多万年。

这个数字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下面其实可能还有。从考古现场,对文化层的发掘情况看,年代可能还会更早一点,更远一点,有可能突破30万年的界限。

青藏高原,就是长江的源头地区、黄河的源头地区。过去,在这里的考古成果就是几千年、1万年,但现在学术界公布的是20多万年。

大家想一想,过去我们认为,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空气这么稀薄,在高原上繁衍的人类都是后来去的。但是我刚刚说,其实人最早是在水比较少的,但又有水可取的高地上繁育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亚于良渚文明的发现。良渚遗址,把过去外国人怀疑的中华文明史只有3000多年,一下子推进到5000多年,因为当时有了国家的形态,有都城、灌区、城墙,让我们推测,只有国家形态的存在,才具有这样一个面貌。

过去西方人一直有个骄傲,说东亚的石器是很简陋的,没有达到欧洲那样精细的程度,里头有个潜台词:其实你们的文明在那个时候就跟我们有差距了。他们的标志就是一种阿舍利石器文化石斧。

现在皮洛遗址也发现了类似“阿舍利石斧”,它讲究的对称,美学的观念,加工的精细程度跟欧洲同时期的石器已经完全不相上下,这是目前为止,整个东亚唯一的一例。

你看,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都走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

要选一条河住,我选岷江。岷江流域在徐霞客发现金沙江以前,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源。但后来人们发现,金沙江、通天河居然从那么远的地方而来,是更远的源头。

但是岷江很不一样。大禹出生在这里,后来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自秦汉唐宋以来,岷江流贯的四川不光是在文化上,在经济上,教育上都非常发达。在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益就是成都,仅次于扬州。在宋代,苏东坡写,我们家门口有一条玻璃江,水很清。名人文人,四川历代层出不穷。

在今天,四川也显示出是在中国西部最有活力,最有增长后劲,经济文化最发达最繁荣的地方。

如果说,金沙江、通天河是地理上的长江正源,那么岷江应该是长江的文化正源吧。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