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谭一梅:以“鹅”之舞通人情语丨谈艺录

   发布时间:2024-10-23 19:02 作者:孙雅

记者 荀超 实习生 刘玮

谭一梅

谭一梅,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曾荣获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银奖、第十届桃李杯古典舞少年女子组三等奖、上海市文艺人才奖等。舞蹈作品有《一戏·一生》《恋》《嫦娥》《早春二月》《九歌·约定》《白蛇》《烽烟桃花飞》等。10月22日、23日,舞剧《永和九年》在成都上演,她在剧中饰演“鹅”一角。

说到鹅,你或许会想到童年记忆中那首朗朗上口的《咏鹅》,又或许会联想到书圣王羲之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中领悟的书法之韵。10月22日,在四川大剧院的后台,记者就采访到了一位与“鹅”有着不解之缘的青年舞蹈家——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首席演员谭一梅。当晚,她在舞剧《永和九年》中饰演“鹅”,其曼妙的舞姿、灵动的肢体,将鹅的优雅与灵动演绎得淋漓尽致。

“后之览者”

探寻王羲之与鹅的精神联系

“永和九年,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流觞赋诗。”千年前,一场“群贤毕至”的兰亭雅集,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还有“流觞曲水,畅叙幽情”的生活雅趣,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壮阔情怀。舞剧《永和九年》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魂,巧妙地在编舞、叙述、舞台设计等方面与之相契合,将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化作舞剧篇章的主题与情感推进的线索,全景式地再现了这幅书法巨作的传奇历程。

舞剧《永和九年》剧照

在第一幕“游目骋怀”中,该剧借“王羲之与鹅”的民间传说,深刻诠释了王羲之行书“师法自然”的精髓。舞台上,“曲水”之舞与“大鹅”之舞交相辉映,仿佛“水”随人意动,“鹅”通人情语。作为剧中“鹅”的扮演者,谭一梅坦言:“让《兰亭集序》在舞台上‘活’起来,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从东晋到唐朝,再到现代,跨越千年,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是‘后之览者’,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在谭一梅的眼中,演“鹅”并非简单地模仿鹅的形态,而是需要深入理解王羲之与鹅之间的精神联系。“我会从王羲之的视角出发,探寻他为何对大白鹅情有独钟。在观赏与投喂大鹅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他正是从鹅的体态中汲取了书写的灵感。而且大白鹅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它的灵动让它不简单。鹅的洁白、卓尔不群,也正是王羲之精神世界的写照。”

舞动鹅影

传递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为了将“鹅”这一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谭一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她不仅反复研读剧本,深入了解鹅的习性,还亲自投入书法练习之中,通过笔墨的勾画,解读鹅的肢体语言。她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力求将鹅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谭一梅在舞剧《永和九年》饰演“鹅”

“我的角色虽然不是人类,也不像王羲之那样拥有充沛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但我也会找到这个角色的闪光点、找到我自己的闪光点。”舞台上,谭一梅仿佛化身为真正的鹅,每一个舞步都轻盈而优雅,每一个转身都流畅而自然。她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讲述着鹅与人的故事,传递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与共鸣。

“我希望我的表演,能让观众感受到鹅的美丽与纯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我相信,艺术是有力量的,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谭一梅说。

谭一梅

对话:

:你觉得出演“鹅”这个角色的关键要点是什么?

谭一梅:灵动与平稳。

:排练期间所有演员都学习书法,你认为书法与舞蹈有何共通之处?

谭一梅:我发现在书法学习中也能体悟到舞蹈的细腻。书法讲究节奏、力度、结构,这和我们舞蹈的气息、力道、节奏、幅度、起承转合极为相似,尤其是和我们中国古典舞的韵律感格外神似。古典舞的神韵,与书法的笔锋感、力量感、节奏感很像,古典舞讲究抑扬顿挫,水袖就是通过腰部发力再到肘,再到手指尖,最后一下到达袖尖,水袖舞便以身代笔,完成了一场文舞相合的艺术展示。

:书法让你受益匪浅。

谭一梅:对,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他们可以置身于大自然,观山、看海,在这之后便有了《笔阵图》。作为现代文艺工作者,我们同样可以留意、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一些微观环境中得到启发。

谭一梅

:你希望观众从《永和九年》获得什么?

谭一梅:自信和骄傲。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底气,有了文化自信,未来才有更多可能。

:舞蹈是“熟能生巧”的吗?

谭一梅:舞蹈没有捷径可言,演员要保证基本功,热身、练习都是必要的流程。而思考会让我们的演绎事半功倍,所以要多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视练习。只有真正热爱舞蹈才能保证一直有作品出来,一直站在舞台上。

:未来的职业规划是?

谭一梅:还是舞蹈,我想一直跳下去。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