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纷纷发文揭露并批判新形象工程,指出其超越了地方财政的承受极限,导致资金挪用和资源浪费,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新形象工程,虽为老问题的新变种,却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有取代旧形象工程、披上“民生工程”外衣的趋势。
新形象工程形式多样,包括忽视地方实际打造的“城市名片”、以民生为幌子实则效益甚微的项目、盲目上马的大型景观,以及耗费财政资金的面子工程等。这些项目不仅劳民伤财,还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损害了群众利益。
为纠治这一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列出了八项纠治重点,并要求地方基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查和整改。多地积极响应,整治所谓的“民生项目”和“城市名片”,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纠治新形象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若仅采取表面措施,易陷入被动,且易复发;若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又可能忽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因此,找准病灶是关键,其实质在于形式主义,根源则在于政绩观的错位。
为祛除这一“病根”,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新策略。首先,要打好思想的“预防针”,树立正确政绩观,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堤坝。其次,要优化考核“评价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树立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导向。同时,还需加大监督力度,紧盯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加强前端审计监督。最后,要开出治本的“长效药”,完善对新形象工程的惩戒机制,既严肃查处问题,又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
这一系列措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新形象工程的问题,既防止其再次发生,又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有望有效遏制新形象工程的蔓延趋势,推动地方发展回归务实轨道。
纠治新形象工程不仅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严厉打击,更是对正确政绩观的深刻诠释。通过这一行动,有望进一步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真正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