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为“世界粮食日”贡献一粒米了吗?

   发布时间:2024-10-16 22:11 作者:郑浩

在中国,种地不仅是生计,更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热爱。从教沙特朋友种出大茄子,到帮助也门兄弟收获丰盈的玉米、小麦和蔬菜,再到维和部队在非洲传授农业技术,中国人对种地的热情无处不在,甚至登月时也不忘问一句:“能否种地?”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中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愈发坚定。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各式各样的“新农具”让农耕活动逐渐实现机械化、智能化。

精准农业、数字农业依赖高精度时空信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有220万台农机安装了北斗终端,实现了高精度作业。

气象科技的进步也让农事生产更加有保障。无人机参与人工增雨作业,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象条件。同时,种子的“保险箱”——种质资源库也在各地纷纷建立,保障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过去五年内,四川省粮食产量增长了15%,达到了历史新高。这背后是农民与农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以及新型农耕模式的探索尝试,如“玉米+草莓”绿色生态轮作新模式。

中国人喜欢种地,这既是对自然的向往,也是生存的本能。经历过历史的饥荒与灾荒,我们更懂得粮食的可贵。如今,我们不仅自己享受丰收的喜悦,还将这份快乐传递到全世界。

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阵,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从地面到太空,从宏观至微观,科学技术无处不在赋能我国农业。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不仅在稻谷收割后养殖菌菇,还展示了农业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

种地,这一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生存智慧和对未来的深切期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