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进展,这一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悉,该校的研究团队在二维半导体芯片研究取得成果后,仅隔两周,便再次宣布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
复旦大学周鹏与刘春森教授带领的团队,通过精心构建的准二维泊松模型,成功在理论上预测了超注入现象,这一发现打破了当前存储速度的理论上限。基于这一理论,他们研制出了名为“破晓(PoX)”的皮秒闪存器件,标志着存储技术的全新里程碑。
“破晓”皮秒闪存器件的擦写速度惊人,达到了亚1纳秒级别,即400皮秒,这意味着每秒可执行的操作次数高达25亿次。这一性能表现不仅超越了当前同技术节点下的世界最快易失性存储SRAM技术,更是将存储速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一突破性成果已被《自然》期刊收录,并以《亚纳秒超注入闪存》为题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团队如何通过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研制出这一革命性的存储器件。
据专家介绍,“破晓”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其存储与计算速度相当,这一特性有望彻底颠覆现有的存储器架构。在完成规模化集成后,该技术将带来存储领域的深刻变革。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破晓”技术还为未来个人电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旦该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个人电脑将不再区分内存和外存,无需分层存储,这将极大地提升电脑的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该技术还有望实现AI大模型的本地部署,为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开辟新的道路。
目前,复旦大学团队已将“破晓”技术与CMOS相结合,成功打造出了Kb级芯片,并已完成流片。接下来,他们计划在未来3-5年内将芯片集成到几十兆的水平,并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以推动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