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AI布局新动向:元宝上线自研大模型,微信却先拥抱DeepSeek?

   发布时间:2025-02-17 23:21 作者:杨凌霄

2025年初,中国AI领域迎来重大变革,各大科技公司纷纷转向拥抱DeepSeek大模型,其中腾讯的动作尤为引人注目。

据统计,截至2月17日,腾讯旗下至少有15款产品已经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涵盖了元宝、微信、腾讯文档、QQ浏览器、QQ音乐、腾讯地图等多个热门应用。这一系列的举措标志着腾讯正式踏入DeepSeek的生态圈。

腾讯的接入行动始于2月13日,当天其元宝应用悄然更新,宣布接入DeepSeek R1版本。仅仅两天后,微信搜一搜功能也开始内测“AI搜索”,DeepSeek的接入成为该功能的一大亮点。作为国内首家拥有自研大模型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此举不仅显示了其对DeepSeek的信心,也开创了大型科技公司在自家核心产品中接入其他大模型的先河。

紧接着,在2月16日晚间,百度搜索和文心智能体平台也宣布将全面接入DeepSeek,至此,BAT(百度、阿里、腾讯)以及新BAT成员字节跳动(Bytedance)均已完成与DeepSeek大模型的对接。

腾讯并未止步于接入DeepSeek,2月17日,其元宝应用开始上线自研的深度思考大模型HunyuanT1。尽管目前仍处于灰度测试阶段,但混元T1已在更新日志中被着重提及,腾讯自称其为“混元最强推理模型”,兼具高效与强大。

内测用户可在元宝APP首页的模型选择栏自由切换三大模型。据APPSO测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混元T1的表现确实优于元宝版的DeepSeek R1,日常任务思考时间稳定在10秒左右,运行流畅。混元T1的信息源主要来自腾讯生态系统,其中“微信公众号”作为独家信息源,一直是腾讯在AI搜索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混元T1推出的前两天,微信才刚刚宣布接入DeepSeek。面对同样主打深度思考的大模型,腾讯为何会将微信这一流量入口“让出”?事实上,DeepSeek自发布以来,迅速赢得了市场认可,发布仅5天日活用户便超过GPT,7天内用户量突破1亿,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AI应用。DeepSeek的火爆,让国内用户首次大规模接触并了解了“深度思考”的概念。

腾讯此举并非简单的“舍己为人”,而是一种“借力打力”的策略。通过接入DeepSeek,腾讯可以快速填补AI能力上的缺口,同时观察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为自研模型混元T1争取优化时间。毕竟,AI领域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

随着元宝升级为“元宝DeepSeek版本”,其广告在公众号和朋友圈中频繁出现。腾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庞大的生态系统,涵盖社交、游戏、内容、支付等多个领域,而非单一技术能力。腾讯更像是一个生态整合者,而非技术主导者。在All in AI的时代背景下,腾讯面临着来自百度、阿里、字节跳动等竞争对手的压力,其混元大模型虽有一定技术积累,但尚未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通过接入DeepSeek,腾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增强AI能力,同时将资源集中在自身优势领域,如生态整合和场景落地。微信与DeepSeek的结合,诞生了一对“王炸”组合。微信作为超级入口,覆盖了社交、支付、内容、游戏等多个场景,无需急于推出自研大模型,而是可以通过外部合作快速验证AI技术的实用性。

此前,腾讯曾在微信中植入AI功能,但反响平平。此次应用内整合入口,讨论热度远超以往。微信的AI搜索功能相较于专业搜索引擎稍显不足,此次接入DeepSeek,既满足了用户对AI能力的需求,又提升了用户对AI搜索的粘性。

对于DeepSeek而言,与腾讯的合作意味着将产品置于更广阔的舞台上,虽然需要分享收益,但无需自行构建庞大的用户基础。AI领域的竞争从早期的参数、算力比拼,到后来的大模型竞争,再到如今的应用落地竞争,腾讯的生态优势有助于对冲技术代差,避免陷入“技术军备竞赛”,推动AI普惠的真正实现。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