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景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绚烂色彩,变得日益单调。曾经,各大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力争上游,如今却似乎步入了“同质化”的怪圈。
技术的快速迭代并未带来预期的差异化竞争,反而让各家车企的产品变得越来越相似。从价格到功能,从技术到设计,甚至是商业运营模式,都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种高度同质化不仅削弱了各自的竞争优势,也让整个汽车市场陷入了内卷化的困境。
设计上的“撞脸”现象尤为突出。不少车型在外观造型上几乎难以分辨彼此,比如东风风行星海S7与智己L7的相似度极高,长安与吉利也曾因车型造型相似而对簿公堂。封闭式车头、眯眯眼大灯、隐藏式门把手等元素几乎成了新能源车的标准配置,设计上的创新空间被极大压缩。
在动力电池领域,尽管大厂们纷纷推出各自的技术方案,但对于中小车厂来说,往往只能跟随供应商的步伐。充电功率、电压、效率等方面也大同小异,难以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优势。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同样如此。智能座舱的配置几乎成了大沙发、大冰箱、液晶仪表、大尺寸中控屏等软硬件的组合,而智能驾驶系统也似乎陷入了“预制菜”的陷阱,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
小米汽车智驾负责人的一番话道出了行业的无奈。他表示,智能驾驶系统就像一道预制菜,虽然看似速度快,但上限却很低。这种同质化不仅让车企感到绝望,也让消费者陷入了选择困境。
雷军在北京车展上的感慨更是引人深思。他表示难以理解为何车企要推出如此多的同质化车型,认为这完全是同质化的内卷。这种同质化不仅导致了价格战的发生,也让各家车企难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了“预制菜”的源头工厂。宁德时代发布的滑板底盘产品“磐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底盘实现了上下车身的解耦,让车企只需关注上车身的开发,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
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普及,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头部供应商逐渐掌握了话语权。它们不仅给主机厂供货,还试图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来颠覆造车流程。这种转变让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智能化方面,鸿蒙智行成了爆款车型的“制造机”。加入华为的朋友圈似乎成了销量的保证。从北汽极狐到长安阿维塔,从东风岚图到宝马、奥迪,都纷纷与华为展开合作。这种合作虽然带来了销量的提升,但也加剧了市场的同质化。
差异化的消失让“赢家通吃”成为必然。当核心技术掌握在供应商手中时,快速占领市场就成了关键。然而,这种快速占领市场的策略也消解了车企之间的差异化优势。原本的技术护城河不复存在,竞争焦点转向了价格、服务、品牌等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小厂毫无优势可言。规模效应显著的头部车企凭借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大厂依赖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从性价比上碾压小厂。这种趋势在2024年已经初露端倪,预计2025年将更加明显。
随着比亚迪、宁德时代、鸿蒙智行等巨头的市场洗礼,“赢者通吃”的趋势已经愈发清晰。那些没有特点、没有积累的普通车企最终将成为炮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或许将只属于那些真正的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