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推出的“先享后付”功能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一服务的初衷在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允许消费者在购买日常用品后,确认商品符合描述再行付款。实际操作中,支付宝或其他支付平台作为担保方,利用信用分等系统约束用户,确保交易完成后用户会支付费用。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和商户之间并未发生实际的资金流转。
那么,“先享后付”与花呗等金融服务有何不同呢?从金融角度来看,花呗等服务属于贷款范畴,金融机构根据用户信用提供贷款额度,用户下单时金融机构直接支付款项给商家。若买家收货后拒绝付款,金融机构将负责追偿,商家无需介入。相比之下,“先享后付”更像是一种担保交易,商家和平台均未实际收到款项,如买家拒绝付款,担保平台需负责追偿,追偿成功后再将款项支付给商家。
由于“先享后付”本质上不是贷款,其授信审核相对宽松,适合日常消费使用。然而,随着服务的推广,一些不法分子开始钻空子。近期,为了解决商家携款跑路的问题,部分平台推出了针对线下商铺的“先享后付”服务。消费者与商家签订服务协议后,平台按期扣除对应金额支付给商家,即使商家跑路,消费者也仅损失当月费用,服务协议自动终止。
以健身房为例,假设附近新开了一家健身房推出1980元年卡优惠,但消费者担心健身房运营不满一年。如果健身房与“先享后付”平台有合作,消费者可与健身房签订10个月的服务协议,平台每月从消费者银行卡中扣除198元支付给商家,消费者直接获得年卡。这一方案看似完美,既保障了商家客源,又确保了消费者利益,平台则从中抽取佣金。然而,现实中这一模式却被一些机构和商铺滥用。
据央视财经报道,全国有超过5万家商家开展“先享后付”业务,主要集中在医美、宠物、教培和健身等行业。这些行业多为年轻人热衷的消费领域,且多数商家并无相关资质,通过与有“先享后付”资质的上一级企业合作,获取签约渠道,并从中抽取服务费。合作企业还为商家提供套路培训,如将“先享后付”包装成无息分期付款,降低消费者戒备心理,通过连续话术和催促,让消费者签订服务协议,平台随后每月从绑定银行卡中扣款,包括信用卡。
消费者一旦签订协议,便落入陷阱。部分协议规定,消费者虽有权解除协议,但需承担违约金,若想避免违约金,只能继续履行服务。合作企业甚至直言,若消费者不想解约,则可不解,消费者并无单方面取消服务的权限。这种操作方式存在巨大风险,一旦遇到较真消费者,商家可能面临投诉和起诉,生意受到影响。对此,合作企业建议商家初期费用直接按全套服务成本或略高于成本收取,以确保即使消费者要求解约,商家也能稳赚不赔。
医美等行业成为“先享后付”滥用的重灾区,收费不透明,价格波动大,消费者难以了解商家药品和资质情况,正品变山寨的事件频发。宠物等行业也存在低质高价问题,消费者难以维权。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先享后付”的分期支付机制,让消费者误以为消费不高,甚至愿意接受高于市场价的收费,从而落入陷阱。
面对“先享后付”的坑,消费者应如何避免?首先,消费时要量力而行,切勿轻信销售人员话术,签约过程中切勿将手机交给销售人员操作。其次,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迫使商家退让并解除服务协议,及时止损。对于线上平台的“先用后付”服务,消费者可在支付宝等平台关闭相关授权,避免误操作导致不必要的消费。
虽然线上平台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但线下才是最大的隐患。希望相关平台和部门能够尽快整治和监管,避免更多年轻人因“先享后付”而陷入提前消费的陷阱,重蹈小额贷款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