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搭便车”砸了农业品牌

   发布时间:2024-11-02 21:02 作者:吴婷

网络配图

五常大米、赣南脐橙、奉化水蜜桃、阳澄湖大闸蟹……近年来,我国一些知名度较高、溢价较强的农业品牌被侵权、被“碰瓷”事件频发。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不少消费者共鸣。

要想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农业品牌是必然选择。随着各地各部门重视程度提高,农业品牌不断涌现,农产品“三品一标”影响力稳步提升,极大丰富了老百姓餐桌。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五常大米为例,“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品牌价值已超700亿元,连续九年蝉联同类产品全国第一。就全国来看,打造农业品牌,已经成为多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树大容易招风,名盛难免被蹭。近年来,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农产品可谓层出不穷。有人曾按照2020年的数据统计,市面上打着“五常大米”名号销售的大米规模可能达1000万吨,而五常大米的原产地五常市成品大米不过70万吨。也就是说,当时市面上每14斤“五常大米”中,可能只有1斤真正出自五常。其他品牌面对日益严重的侵权,也是不堪其扰。2021年至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公布384个农业品牌行政执法案例。如此“蹭名牌”“搭便车”,不仅误导消费者,影响消费体验,而且扰乱了农业品牌市场,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农业整体质量效益的提升。

不得不提的是,有些农产品不仅蹭国内名牌,还打起了国外名牌的主意。这两年,葡萄、香蕉等水果换包装、造标签冒充进口水果,有的价差高达数十倍,令消费者防不胜防。相较工业品而言,农产品有其特殊性,同时面临着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销售范围广等诸多难题。值得注意的还有,网络购物平台上的侵权行为,愈加隐蔽和高发,成为消费维权的热点问题。

辛辛苦苦树起来的农业品牌,岂能让“蹭名牌”“搭便车”给砸了?现实中,多地开展专项检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曝光典型案例、建设全程追溯体系等,还有的推出地方性法规,都是依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之举,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值得借鉴的还有,2023年民盟中央在一份《关于打造地理标志区域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中,曾提出要从注重机制建设、强化运用管理、优化服务体系、加大保护力度等方面,更好发挥地理标志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促进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提升农业品牌保护和管理能力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更需要的是系统推进、常抓不懈。

做好“土特产”文章,品牌必须擦亮,不能“灰头土脸”。无论是农户还是经营人员,都应切实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能为赚快钱动起“歪脑筋”。对于各地而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积极挖掘区域特色产业资源,培育发展公用品牌,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商标侵权假冒的违法行为。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