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金圈内关于指数增强型基金的热议不断升温。在市场反弹的背景下,不少投资者发现,部分指数增强型基金的表现并未能超越其基准指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据统计,全市场共有283只指数增强基金,然而,在最近的市场反弹区间内,仅有不到一成的基金跑赢了基准指数,实现了正的超额收益。这一现象无疑让许多投资者感到困惑:指数增强型基金为何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增强效果?
深入分析后发现,部分新成立的指数增强型基金由于未能及时建仓,导致在市场反弹时错过了机会。例如,浦银安盛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和万家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这两只基金均在反弹行情刚起时成立,然而成立以来净值增长却远远落后于其所跟踪的指数。
另一方面,一些基金由于在某些因子上配置过重,而这些因子在特定时期表现不佳,也导致了负超额收益的出现。基金规模的大小也可能影响到增强策略的效果。规模较大的基金在打新等策略上可能不如规模较小的基金灵活,从而影响到整体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指数增强型基金在短期内表现不佳,但从长期来看,仍有过半数的基金能够跑赢基准指数。这表明,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增强型基金时,需要关注基金的长期业绩和持续性,而非仅仅关注短期表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指数增强型基金的管理费用相对较高,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由于指数增强型基金采用多种策略以寻求超越指数的表现,其操作复杂度高于普通指数基金。因此,投资者在选择时需要对基金的增强策略、长期业绩以及费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总的来说,指数增强型基金在市场反弹中的表现分化引发了投资者的关注和思考。投资者在选择这类基金时,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其增强效果,并关注基金的长期业绩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