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一些主播为了制造话题、增加流量,给自己贴上了各种虚假标签。记者通过采访和梳理发现,这些虚假标签五花八门,有的标榜学历,如“北大高才生”;有的强调身份,如“农村接地气大姐”;还有的突出经历,如“原生家庭伤痛”等。相关法律人士提示,主播通过贴虚假标签增加公众信服度、扩大用户规模、提高用户黏性,以此获利的行为不仅构成虚假宣传,还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法治日报)
社媒火爆、网红经济爆发式发展的浪潮下,“网络主播”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至今日,其加速脱离了最初的“草根网友”的设定,而越发朝着“民间演员”的角色狂奔。立人设、走剧本、飚台词,这和“演员”究竟还有什么区别?如果说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事先就告知了是“剧情演绎”,那么直播间里的各路戏码,则是“真假掺杂”“以假为真”。主播们一秒入戏,观众们自然是猝不及防。相比于主播们的随时切换,受众往往是反应不及,信以为真也就在所难免了。
贴标签,搞虚假人设,整个上游产业链已经高度成熟。有MCN机构的培训营演示了一条完整的操盘路径:上传自己悲惨经历的短视频吸引流量,购买水军进行推广,讲述逆袭故事,通过卖课或带货获取收益……人设各异、花样百出,但终究,背后的玩法是相通的。无中生有、乱贴标签,自然是弄虚作假。而比之更恶劣的是,一些博主求新求异、剑走偏锋,故意把自己贴上很另类、很吸睛、很小众的标签。其中,不乏挑拨情绪、煽动对立的诸般阴险操作。
一个真实的人,理应是饱满的、多面的,而作为博主的网络账号、网红IP,却是高度简化、化约,乃至是脸谱化的。为了视频叙事的方便和有效,种种扭曲化、模板化的操作,已然是司空见惯。网络上,很多网红,都有自己极致化的标签,他们用自己的标签,吸引了一拨人、聚拢了一拨人,将某种情绪放大到无以复加,最终在同温层共振的集体狂欢中,完成闭环收割。
在社媒时代,人以群分在很大程度上演绎为人以网红聚、以标签分——太多人被那些无比直接、无比强烈又真假难辨的标签所吸引,成为粉丝、成为拥趸、成为信徒,最终自我迷失。这是残酷的流量游戏,只是深陷其中者,往往不知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