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光照临川之笔”的诞生地 如今是啥样?

   发布时间:2024-10-24 18:01 作者:孙雅

你知道制作一支毛笔需要几步吗?答案是128步。一支小小的毛笔,不仅凝聚了老一辈制笔人的工匠之心,也带动了整条毛笔产业链的发展。在江西省进贤县,毛笔制作技艺在这里已经延续了1600多年,这个跨越了古今的产业,如今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年产10亿支 跨越古今的毛笔产业

地处抚河下游的进贤县文港镇是北宋词人晏殊的故里,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述的“光照临川之笔”指的就是文港所生产的毛笔。在镇中心的文化用品交易市场,来自全国各地毛笔的原材料以及各种成品笔都能在这里买到。不管是用来制作毛笔的各种动物毛,还有笔杆、笔头以及制笔的工具,都能在这里完成一站式的采购。

漫步在文港镇,笔庄、制笔工厂的门头店铺随处可见,街头巷尾都是毛笔造型的路灯和雕饰。在一家较大规模的笔庄,10多名工人正在遵循古法制笔技艺,精心打磨每一支精品毛笔。

进贤县文港镇某笔庄负责人 李小平:毛笔制作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阶段,经过选料、配比、混合再到笔杆制作、刻字,大大小小有128个工序,是非常富民的行业,链条比较长。

在以前,“出门一担笔,进门一担皮”这句俗语就是当地产业的真实写照,老一辈制笔人走街串户,售卖自己制作的毛笔,换取做笔的皮毛等原材料。而现在,文港已经形成了一条从毛笔材料供应、加工等到毛笔组装、销售的产业链。

进贤县文房四宝协会会长 吴国华:全国平均十支毛笔就有八支是文港生产的,从事毛笔制作和销售的人员有2.2万人,文港毛笔年产销量接近10亿支。

毛笔发“新枝” 小作坊蜕变成现代企业

很长一段时间里,文港毛笔走上了“以价换量”的弯路。大量同质化的小作坊互相压价,品质良莠不齐,品牌口碑大打折扣。当地是如何摆脱低端产品形象,实现突围的?

在文港镇这家制笔企业,年轻一代的制笔人张译文和工人一起,忙着赶制一批来自文具头部企业的订单。

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某公司负责人 张译文:这批货货值大概是100多万元,10万支左右,现在我们一到六楼都在满产状态,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

而就在10年前,在外企工作的张译文回到老家创办制笔企业,当时她发现,文港的制笔产业陷入了困境,依靠个人经验的小作坊做出来的毛笔难以对接高端市场。

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某公司负责人 张译文:比如笔杆要求是200毫米,正负公差2毫米,当时笔师可能会做到210毫米或者190毫米,我说这个公差一定要2毫米,他们会觉得我做了半辈子笔了,没必要,又不影响使用。但这个是文具大厂接受不了的。

为了解决标准的问题,她为供应商“定标准”,从笔杆的长度、粗细,到竹子内壁的厚度,都制定了严格的验收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产品溯源机制,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流程,代替了小作坊凭“经验”制笔的工艺。

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某公司负责人 张译文: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把笔的品质做得已经可以达到客户的要求了,我们的返工率也由原来的20%下降到10%。

在引导制笔小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变的同时,文港镇还致力打造“笔尖上的文港”,研发出形式多样的毛笔文创产品,比如依托传统文化开发出“缠纸笔”等汉唐风格仿古毛笔,与故宫博物院联名打造了系列精品文化礼盒,根据现代文化需求开发的“胎发笔”“笔中印”等等,系列文创产品多达400多件套。制笔体验研学等新业态也在文港镇逐步展开。

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副镇长 王静: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文港毛笔的营销模式也由原来遍布全国的实体店转变为“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目前全镇从事电商的有4000多人。

一笔生“百笔” 带来产业发展新活力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在文港,除了传统毛笔和周边文创发展得风生水起,一些企业正不断创新,延伸出油画笔刷、化妆笔等新产品。

在一家笔刷企业的展厅,各种油画笔、美甲笔、化妆笔琳琅满目。企业负责人介绍,虽然毛笔与美妆产业的各种笔刷看起来毫不沾边,但在创新求变的文港人眼里,这样的“跨界”跨出了新的商机。

进贤县文港镇某笔刷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春凤:传统的毛笔跟化妆笔、画笔是息息相关的。它们都是属于毛刷制品,而且我们吸取了文港一千多年制笔历史的精髓,将其演变,再加入外观的设计,结合使用的需求,变成我们的化妆刷、美甲笔。

现在,在当地积极引导下,文港很多笔刷企业勇闯海外赛道,瞄准西式油画笔、美妆笔等细分市场抢先布局,用创新实用的新产品打动更多的海外客户。如今,“晏殊故里·进贤文笔”区域公共品牌已经成功获批,制笔专业人才在这里不断脱颖而出。

南昌市进贤县副县长 舒丹:在产业链上游,推动多种文化元素与文房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产业链中游,加快向书画制作、展览、艺术培训、业内赛事等书画艺术产业链拓展;在产业链下游,推动文旅融合,着力把文港打造成全国书画旅游目的地、国学文化体验基地。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