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一则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博主“不是郑小康”在微博上透露,他接到了紧急通知,要求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该博主表示,他对这一改动并无异议,认为改动后更为贴切,但他也指出,部分车型原本以“智驾版”命名,如今改为“辅助驾驶版”,显得有些逊色。
这一更名举动似乎与近期工信部的一系列动作有关。据悉,工信部昨日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针对智能驾驶、OTA(空中下载技术)、汽车审查和整改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强调,汽车企业需全面开展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测试验证,明确界定系统功能边界,并制定安全响应措施。同时,严禁夸大和虚假宣传,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工信部还透露,将加强对频繁进行OTA升级企业的审查力度,要求降低OTA频次,确保每次升级都经过充分验证后再实施。对于紧急OTA情况,车企需遵循召回和停产流程,以确保车辆安全。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给快速发展的智能驾驶领域踩下了刹车。今年以来,“智驾平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众多辅助驾驶功能被下放到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中,使得智能驾驶技术得以迅速普及至更广阔的市场。这一趋势不仅提升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也吸引了众多跨国巨头如大众、丰田、日产等与国内企业展开合作。
然而,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关于其安全性的质疑也随之而来。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不稳定的版本一旦推送给用户,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加之责任界定模糊,一旦发生事故,很容易陷入复杂的纠纷之中。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平衡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安全性保障,成为摆在汽车企业和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未来,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持续进步,将是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