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新年钟声刚刚敲响之际,一则消息震惊了零售业界:阿里巴巴将旗下高鑫零售78.7%的股权,以131.3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了德弘资本,这家资本公司的背后,是女明星陈好丈夫的身影。此次交易单价为1.75港元/股,不仅低于交易当日的股价,更远低于阿里当初约8港元/股的收购成本,让人不禁质疑,这究竟是一场抄底,还是另一场豪赌?
近年来,阿里巴巴正加速其战略转型,聚焦于核心业务,并逐步剥离非核心资产。就在去年12月,银泰百货也被阿里巴巴售出,如今高鑫零售的易手,标志着阿里巴巴“退出非核心实体零售”战略的又一重要步伐。高鑫零售旗下最为人所熟知的品牌,便是大润发超市,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超市之王”。
大润发的故事始于1997年,在台湾润泰纺织的旧厂房里,第一家大润发超市悄然开业。不久之后,大润发便跨越海峡,在上海闸北扎根,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尽管大润发并非零售业的科班出身,但在其掌舵人黄明端的带领下,大润发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市场的“超市之王”,甚至一度将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甩在身后。
大润发超市的辉煌时期,销售额屡创新高,2010年更是达到了404亿元人民币,远超家乐福和沃尔玛。在那个时代,大润发成为了众多商超学习的典范,商超行业仿佛进入了大润发时代。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商超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7年,高鑫零售被纳入阿里巴巴“新零售”版图,阿里先后斥资数百亿元,最终成为高鑫零售的实际控制人。然而,即便有了阿里的加持,大润发也未能逃脱行业下滑的命运。曾经风光无限的“超市之王”,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甚至成为了网络上的一个老梗——“我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我的心早已像我杀鱼的刀一样冷”。
事实上,商超行业的第一波系统性大败局早在2015年前后就已悄然拉开序幕。那时,互联网巨头们纷纷盯上了这块线下零售的肥肉,希望通过“互联网+”和“O2O”等概念,对传统商超进行改造升级。然而,尽管各方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但几乎没有成功案例。苏宁易购在收购家乐福中国后,也未能将其从困境中拯救出来;永辉超市在京东和腾讯的加持下,同样未能逃脱亏损的命运。
商超行业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其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传统的商超大卖场模式,主要依赖于“二房东”式的盈利方式,通过收取供应商的进场费、条码费等费用来维持运营。然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方式,商超行业的传统模式因此遭受了重创。
如今,商超行业正在寻找新的出路。一些企业开始尝试“胖改”模式,即借鉴胖东来等低SKU、重服务的超市模式进行改造;另一些企业则开始发展会员店模式,如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和Costco等。这些新型模式能否带领商超行业走出困境,还需时间验证。但无论如何,消费者始终是商超行业的衣食父母,只有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