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取名也内卷?汽车“撞名”频发,如何打造独特品牌记忆点

   发布时间:2024-11-18 17:27 作者:杨凌霄

在当下的汽车市场中,各大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相似的产品开发策略,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车型设计上,还蔓延到了SKU划分和命名方式上。

近年来,造车新势力在车型命名上大多遵循英文字母配数字的模式,如“Pro”、“Max”等后缀来区分高低配置,或是直接用数字构建产品体系。这种做法旨在网络时代让品牌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然而,随着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加剧,汽车“撞名”现象屡见不鲜。例如,近期亮相的广汽传祺S7和鸿蒙智行旗下的智界S7,仅凭型号名称已难以区分。

消费者在汽车平台搜索特定型号时,经常会遇到多个重名但品牌不同的车型,这不仅增加了搜索难度,还可能导致一些产品被忽视。汽车“撞名”不仅可能引发车企间的“互蹭”嫌疑,更不利于消费者做出明智的选择。面对这一现象,不禁让人质疑:难道车企的命名资源已经枯竭了吗?

事实上,汽车命名并非简单的字母和数字组合,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品牌文化和造车理念。从德系豪华燃油车时代的宝马3系、5系,到奥迪的A/S+数字、SUV的Q/SQ+数字,再到日系车强调的文化元素和特定含义词汇,汽车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这些命名方式不仅易于辨识,还能准确传达车辆的定位和品牌形象。

然而,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车企开始追求快速建立记忆点,纷纷采用英文字母加数字的命名方式。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

汽车“撞名”现象还可能与车企之间的“碰瓷”行为有关。一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故意采用与知名品牌相似的命名方式,试图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例如,蔚来与奥迪之间就曾因车型命名产生纠纷,最终蔚来在德国被禁止使用ES6和ES8的车型名称销售产品。

面对汽车命名同质化的问题,业内人士呼吁车企应重视原创设计,在命名上做出创意。中文命名就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吉利、比亚迪等中系车企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独特的中文命名方式不仅符合中国文字文化传播的特点,还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车企在命名上的创新并非易事。一方面,英文字母和数字的选择范围有限,车型定义和命名背后的含义也大同小异;另一方面,车企之间可能存在相互“碰瓷”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命名同质化的问题。因此,车企在命名时应充分考虑品牌调性、造车理念和消费者需求,力求创造出独特且易于辨识的命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汽车命名对于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好产品才是车企立足市场的根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和卓越产品力的车型才能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车企在追求命名创新的同时,更应注重产品研发和品质提升,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

总之,汽车命名同质化现象是当前汽车市场面临的一大挑战。车企应正视这一问题,积极寻求创新之道,以独特的命名方式和卓越的产品力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