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与文学相乘,形成具有穿透力的能量文本|关注素人写作·记者手记

   发布时间:2024-10-28 09:02 作者:王婷

记者 张杰 吴德玉

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为什么能打动很多人,成了畅销书?这样的问题,在读陈年喜《峡河西流去》,乃至读李娟的散文作品时,都是值得一番细细剖析和追问的。写作的人、每年出版的作品,不计其数,为何单单是他们的作品“出圈”,成为文化现象?不可能仅仅是运气或者机遇。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遇见很多个疾驰而过的快递员 ,但有谁会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同样都是为生活打拼的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内心世界,同样也不为别人所知。而在胡安焉这样的写作者的文本里,能看到别人,也看到自己,看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通的东西。一言以蔽之,他们的作品里既有生活,又有文学。作家通常没有胡安焉送快递、陈年喜在矿山当爆破手这样的打工经历,也不太会有李娟在牧场上实际的生活经验。那些有着丰富一线经验的快递员或者牧人,一般不具备足够的文学写作能力。胡安焉、陈年喜、李娟们的写作,恰好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他们足够有水准的写作,让普通人的人生,有了被艺术表述的出口。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书写普通人不容易的生活,并没有导致诉苦型文本。不管是胡安焉、陈年喜,还是李娟,他们的作品里有一个共通的东西就是:谦虚谨慎,自省精神和足够的向光性。比如胡安焉在书中,客观、细致还原自己打工时的心理状态。哪怕开服装店遭遇恶性竞争带来的,他思索的最多的还是,当自己的精神状态偏离正轨,最要紧的是该如何尽快调整,而不是一味抱怨。

在《我在北京送快递》后记中,他写道,“今天我对自己所有的打工经历,只怀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忿——我承认曾经有过,但已经全部放下了。因为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李娟早年跟随外婆、母亲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她的笔下最多捕捉的是有趣、幽默、美好的瞬间。比起对自然风光的精彩描述,她的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字里行间洋溢的鲜活的乐观的生命力,再加上她对生活的通达感悟,形成了强大的穿透力。

当可贵的生命经验乘以文学性形成的文本,形成的是一种能量文本。读者在里面能看到生命力、活力。不唱高调,却真实存在,切实让人受到安慰,获得鼓励。有个朋友说,每次当她内心感到灰色,就去看李娟的书,去汲取一些生命力。

非常值得提醒的是,不管是胡安焉、王计兵、陈年喜,还是李娟,他们在出圈成名前,都进行了大量的深度阅读和文学写作自我训练。哪怕处境多么窘迫,显得多么不合时宜,他们都没有放弃自己热爱,而是默默做着耐心、认真地积累。以至于当机会来临,他们有能力接住,有能量绽放。多年热爱才能变成有朝一日闪闪发光的东西,照亮了自己,也给别人带来激励。

这种纯粹的热爱、梦想,门槛并不高。胡安焉在书中详细剖析他自己的性格缺点,甚至怀疑自己有心理障碍。李娟在文章中说自己少年时代语言表达不利索,当发现自己可以透过写作表达自己,整个人才清明起来。他们的故事传达出一个信息:你不需要有多聪明伶俐,更不需要追求完美到滴水不漏,一个有这样那样笨拙的普通人,也可以有发光的可能性。前提是你要足够的真诚,找到自己的热爱,不虚度光阴。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